发表时间: 2025-01-31 20:30
作者 | 张可沂伽
有时候,我们会听到一些令人心痛的消息:有的孩子因为被父母骂了几句,一时冲动就选择了跳楼;有的孩子长大后,因为心里怨恨父母,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,再也不来往;更有甚者,有的孩子竟然以伤害父母来报复他们。这些悲剧,让人不禁疑惑,家不是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吗?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痛心的事呢?
有一本叫《家为何伤人》的书,是心理学家武志红写的,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都出版了,非常受欢迎。书里讲了不健康的家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伤痛,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好父母,什么是不好的父母。
如果你曾经怨恨过父母,不知道怎么摆脱他们给你的阴影;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;如果你正迷茫着,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父母,那么这本书里,你或许能找到答案。今天,我就来和大家分享几种“有毒”的父母类型。
好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
首先,好父母会给孩子足够的爱,让孩子知道,无论外面世界多么风雨飘摇,家永远是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。这样,孩子遇到打击时,不会轻易被打垮。
其次,好父母懂得放手。当孩子长大,需要自己去探索世界时,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,而不是紧紧束缚着孩子。
但很遗憾,很多父母其实做不到这两点。有人可能会说:“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?”确实,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,但有时候,这种爱可能是“假爱”。有些父母并不懂得怎么真正去爱孩子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看三种典型的“失败”父母类型。
一、溺爱型父母
溺爱型父母,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种“假爱”。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,孩子要什么给什么,对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要求。他们生怕孩子受伤,所以阻止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,说是保护孩子,但其实呢?
武志红说,溺爱型父母其实爱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,他们把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投射到了现实的孩子身上。这样,他们就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了。
真正的爱,是懂得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。孩子需要安全时,给予他们安全;孩子需要独立时,放手让他们去成长。但溺爱型父母不懂放手,他们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,这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受挫的权力。孩子只有通过自我探索,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。
溺爱的孩子通常会有两个特点:一是挫折商很低,因为父母过度保护,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,一旦离开父母,就变得很脆弱,经不起打击;二是对父母脾气大,缺乏尊重,甚至可能会打骂父母。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剥夺了他们探索的机会,父母越溺爱,他们越觉得窒息。
二、权力型父母
权力型父母呢,就是在家里滥用权力。比如,他们总说:“我说什么就是什么!”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定规则,安排孩子的一切,不顾孩子的感受。孩子不能质疑,只能服从。
武志红说,家庭的规则应该是珍惜,而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。工作上用权力可以让工作更高效,但在家里用权力,只会让原本亲密的家庭变得疏远。
我们要明白,什么场合该用权力,什么场合该放下权力。书中提到了四种把权力规则带回家的情形,比如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的规则是一回事,或者习惯了权力规则,在家里也放不下。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很崇拜权力,不会表达爱,或者只有权力没有爱。
怎么避免把权力带回家呢?书中有几个建议:要有明确的意识,把工作和家分开;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(但可以把工作本身带回家);保持家庭系统平等,虽然解决问题要有一家之主,但要相互尊重;让珍惜成为家庭的主旋律,因为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而家庭的重要的是感受。
三、焦虑型父母
焦虑型父母呢,就是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对孩子的未来非常焦虑。孩子犯一点小错,他们就会放大这个错误,恐慌这个错误可能会毁了孩子的将来。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。
焦虑型父母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无法接受与孩子的分离。因为孩子长大,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可以时时刻刻关心的对象。其实是因为他们缺乏独立性,生活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。当孩子开始离开家,他们的生活就失去了重心。二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。他们可能担心跟不上社会的进步,被淘汰,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,所以就把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。
这会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加剧,个人成长空间被侵犯。孩子可能会变得要么很依赖别人,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;还会很在乎外界的评价,自我评价会不清晰。
当我们谈“毒父母”、原生家庭时,并不是要把过错都推到他们身上,而是要找到我们“生病”的原因,并去治疗它。我们无法控制别人,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父母,给孩子一个真正温暖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