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 2025-01-25 14:32
你是否听过“导盲犬是骗局”的说法?有一段时间,在中国导盲犬相关微博的转发内容里,满是呼吁抵制的声音。出于好奇,我展开搜索,结果颠覆了以往的认知。
导盲犬一直被视为盲人的福音,可网友们却提出质疑。每只导盲犬的培育成本高达20万,而根据中国盲人协会的数据,中国视力残疾人数在2024年已达1731万。然而,目前我国现役导盲犬的数量仅有400只左右,远不及大熊猫数量。
有人认为导盲犬是特权者的奢侈品,只有经济条件好、自理能力强的盲人精英才能负担得起,且实际效果未必理想。此前,某私营导盲犬机构还曾传出 “不靠谱” 丑闻,再加上狗狗天生红绿色盲,这让人们对导盲犬的安全性产生担忧。
因此不少网友觉得导盲犬机构在利用媒体炒作,骗取国家补助拨款,这也导致了集体抵制的情况。还有网友认为智能设备可取代导盲犬,智能导盲杖和无障碍设施才是盲人真正所需。
但直觉告诉我,事情没这么简单。我联系了中国第一家导盲犬培训基地——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,还采访了众多相关人员,发现导盲犬虽被称为 “奢侈品”,但目前没有任何量产的智能导盲设备 能够超越它。
导盲犬无疑是盲人生活中的得力助手,但其能力并非无所不能。它最核心的功能聚焦于避障,而非为盲人指明道路。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,导盲犬熟练掌握了30多种指令,行进过程中,盲人凭借自身经验和感知来判断方向,并向导盲犬下达具体指令,导盲犬则严格依照指令稳步前行,同时精准避开途中的各类障碍物。
通过反复的上万次训练,导盲犬对路障形成了稳固的条件反射,这使得它们在避障时能主动出击,与只能在接触障碍物后才做出反应的被动避障导盲杖相比,效率显著更高。
不仅如此,导盲犬还具备独特的自我判断能力。当主人发出可能导致危险或错误的指令时,导盲犬会基于自身对环境的判断,拒绝执行该指令,这一行为被称作 “置信违抗” 。
在过马路这一关键场景中,导盲犬会综合主人发出的指令以及当下的实时路况进行判断。此外导盲犬还拥有出色的记忆力,能够牢牢记住至少7条主人日常出行的常用路线,比如从家到地铁站、常去的超市等地,只要主人一声令下,导盲犬就能准确无误地带领主人踏上熟悉的路途。
导盲犬20万的高昂成本让人疑惑,实际上,我国导盲犬不允许买卖,免费提供给一二级全盲人士领养。导盲犬基地主要靠社会捐赠维持运营,只有上海和大连两家基地,每训练出一只合格导盲犬,当地政府会补贴6万。
根据大连导盲犬基地2021年审计报告,基地总的培训成本开支为684万元,在训犬105只,毕业犬40只,最后只有35只导盲犬成功与盲人配对,单只培训成本达19.6万元。
培训成本主要包括训犬成本、物资捐赠和科研经费。训犬成本11.7万,主要是工资和犬粮,二者加起来近8万,占总成本近一半。物资捐赠一年达 186 万,平均每只狗成本 5.3 万;科研费用带来的犬只成本约 2.5 万。
导盲犬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淘汰率高。选种时一般挑选拉布拉多、金毛和贵宾犬,还需基因测序,确保三代内无攻击、无遗传缺陷记录,性格也有要求。
狗狗一岁后开始长达半年以上的严格训练,领养人也需和狗狗进行至少30天的共同训练。大连培训基地去年107只在训犬里只有35只合格,若交付数量提高到80只,成本能从19万压缩到8万,但目前训导合格率存在瓶颈,大连这样的老牌基地合格率也不到40% 。
既然导盲犬训练标准高,为何还会给人 “不靠谱” 的印象?原因在于我国导盲犬监管存在一定漏洞。
据中国盲人协会的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共有1731万视障人士,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。在这样巨大的供需差距下,一些问题逐渐凸显。
国内导盲犬培训虽参照2018年大连导盲犬基地协助起草的相关标准,但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。各地残联本应按此标准给合格的导盲犬发放工作证,然而有的机构却能绕过残联审查,使得部分不符合标准的犬只可能混入导盲犬队伍。
同时,国内对私人导盲犬训导公司缺乏资质审查。这就导致很多未经过严格训练、没有工作证的狗狗被伪装成导盲犬在公共场所活动,不仅干扰了真正导盲犬的工作,也容易让公众对导盲犬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。
既然导盲犬存在成本高、数量少、监管难等问题,为何不发展智能导盲设备呢?我询问了一些盲人朋友,他们都否定了智能导盲设备和请人看护这两个选项。
请人看护不仅让盲人失去独立和自尊,成本也远高于导盲犬。而智能导盲设备方面,我联系的5家相关公司都已倒闭,因为市场需求低,做了就亏损。市面上量产的智能导盲杖质量堪忧,一些融资千万的导盲产品局限性也很大。
以视氪智能导盲眼镜为例,售价1.9万,通过摄像头和雷达探测障碍物,以声音提示反馈,但在实际场景中,难以判断障碍物是否危险,且这种抽象的导盲方式不适合盲人。盲人需要的是能强迫自己停下和前进的东西,而不是单纯知道与障碍物的距离。另外,具备物体识别功能的导盲眼镜性价比低,识别数量有限还可能出错。
盲人出行完全依赖导盲设备,就像红绿灯场景,导盲设备一旦提示错误,盲人很难察觉。如今炒得火热的无人驾驶技术都难以完全实现上路,还常出现路况识别错误,而盲人出行路况更复杂,智能导盲设备在人行道上的运行难度可想而知。
导盲犬赢得盲人信任靠的是上万次重复训练和长期共同训练,智能设备要赢得信任并实现量产,需要大量实验和道路测试数据。
大连导盲犬基地工作人员表示,他们参与智能导盲设备研究,也希望科技有一天能取代导盲犬,但只要有盲人申请,就会继续坚持导盲犬培训工作。
现阶段,导盲犬和智能导盲设备都不是最优解。中国有30%的盲人几乎从未出过门,与其争论导盲犬和智能设备哪个更好,不如先把盲道修好,为盲人创造更便利的出行条件。
文本来源@差评 的视频内容